海啸常识
成灾条件海啸波在深海中形成时,一般又长又低,波长可达100公里以上,波高仅l 米至几米,甚至几十厘米,速度可达700~800公里/小时,波传播到达海岸时,这些参数都发生了变化。到达海岸的海啸波爬高、速度和波长决定海啸对海岸造成灾害的大小。所谓爬高(见右图)是指,海啸波到达海岸时,海水涌上陆地所达到的高于潮位的高度。爬高、速度及波长与下列因素有关: 1、海岸与发震构造方位。若海洋深度是均匀的,则最大爬高将接近于发震构造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若海啸冲击的方向正好与港湾开口方向一致,其剧烈程度将更大。 2、海岸与波源区之间距离。若海岸距波源较远,多数岸段海水的上升像迅速的涨潮,少数特定地区在某些大海啸时可形成怒潮。在波源紧邻的海岸,则怒潮是很普遍的。 3、海啸波途经的地形地貌。一般认为,海啸波的传播速度V与海水深度h有关,即: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取g为9.8米/秒2 当海啸波途经宽阔的大陆架、岛屿、水下暗礁带或其他浅滩区时,一方面速度变小,另一方面海底摩擦力显著加大,致使海啸波能量衰减,浪高和冲击力都相对减小,有的海啸波传到岸边时已成强弩之末,不能造成危害了。 4、海岸及近岸海底地形。海啸所能达到的爬高和上升水的特征(缓流、急流、怒潮等)取决于近岸海底地形,取决于海岸的方位、坡度和形状,也取决于共振。 若海啸波途中未经过如宽阔大陆架之类的高摩擦带,直接到达近岸时,一方面,海啸可以保持着很大的能量扑上岸边;另一方面,波在变深度过程中将产生折射,在某些地区致使波的能量会聚,产生较大的波高。有关研究表明,海岸和近岸海底地形越平缓,爬高越大。经验说明,在一定尺度的喇叭型或漏斗型港口或河口,由于海底地形使海啸波产生折射,海浪相对集中,再加上共振(振荡),波高可增至几米至几十米,并出现几个峰值,以第二个和第三个波峰值最大,加大了海啸造成的破坏。
|
|
产生条件 | |
成灾条件 | |
成因 | |
按形成原因分类 | |
按发生地理位置分类 | |
海啸与风暴潮的区别 | |
大小等级表 | |
信度等级表 | |
烈度等级表 | |
板块构造 | |
地震与海啸 | |
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