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常识

海啸定义

海啸传播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传播速度 c=(gh)1/2(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海区深度)。大洋中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幅大致在1~2m 之间,在深海传播时,由于波高和波长之比(波陡)甚小,周期上百公里,难以察觉到反常的现象。当海啸波接近海岸时,由于水体变浅,海啸波速度减慢,波长变短,部分动能转换为势能,海浪之堆积而使其高度大为增加,就此掀起滔天巨浪,近岸波高可达20m以上。海啸的传播可分为3个阶段:1、源地附近的传播;2、大洋中的自由传播;3、近岸带中的传播。海啸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不发生反射、绕射和摩擦等消耗时,波高α与波长l和水深h的变化符合格林定律:α≈h-1/4l-1/2(当波高α大于h的几分之一时,公式不适用)。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海啸源地的海底断层呈狭带状。由于海中的山脊均是波导,而波导面上能量集中处的波高特别大,所以能量辐射的方向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1946年4月1日的阿留申海啸和1952年11月4日的堪察加海啸,就是明显的例子。在水深急剧变化或海底起伏很大的局部海区,会出现海啸波的反射现象。在大陆架或海岸附近,海啸在传播过程中有相当多的能量被反射,称为强反射;而在深海下的山脊和海底上的反射则属弱反射。如果水深和波长的比值远大于水深的梯度,则不发生反射。此外,海啸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海岸边界、海岛、半岛、海角等障碍物时,还会产生绕射。海啸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引起振幅增大,并能诱发出以边缘波形式传播的一类长波。当海啸进人湾内后,波高骤然增大,特别是在V型(三角型或漏斗型)的湾口处更是如此。这时湾顶的波高通常为海湾人口处的3~4倍,在U型海湾,湾顶的波高约为入口处的2倍,在袋状的湾口,湾顶的波高可低于平均波高。海啸波在湾口和湾内反复发生反射,会诱发湾内海水的固有振动,当海啸周期与湾内固有周期接近时,因共振引发异常高的波。这时可出现波高10~15m的大波和造成波峰倒卷,甚至发生水滴溅出海面的现象,溅出的水珠有时可高达50m以上。

海啸形成
产生条件
成灾条件
成因
海啸类型
按形成原因分类
按发生地理位置分类
海啸与风暴潮的区别
海啸等级
大小等级表
信度等级表
烈度等级表
海啸特点
海啸能量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板块构造
地震与海啸
结论
海啸传播
逃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