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常识

海啸定义

地震与海啸

    一般认识是,地壳在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壳相邻板块发生缓慢的相对位移,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岩石应变量随板块位移而逐步增大。当岩石应变量大于岩石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岩石发生破裂,岩石弹性变形迅速恢复。这时储存于岩石中的弹性变形能突然释放,便形成地震;弹性变形地壳突然位移引起其上水体扰动,则形成涌浪、海啸。所以,海啸和地震在空间分布和发生时间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型海啸自然多分布在地震带上。

    涌浪和地震基本上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是地壳突然错动时的产物。但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远大于涌浪传播的速度,海啸到达岸边的时间自然比地震波的迟。震中距海岸越远,海啸滞后于地震的时间越长。

    海啸的能量取决于地壳变形区上覆水体的厚度、垂向快速位移量和变形区面积,并与它们成正比。上覆水体越厚、垂向快速位移越大、变形区面积越广,引起的涌浪和海啸就越大。当深水区地震断层为剪切断层时,尽管可以引发强烈的地震,但因没有垂向位移,没能扰动水体,不会引发海啸;当深海海底发生张性断层活动时,虽然可形成能量巨大的涌浪、海啸,但因岩石发生变形的应变值可能很小,也可能不发生大的地震。当断层发生在海岸上或在浅水区,虽然断层引发了强烈地震和地面垂向变形,但因变形区上无上覆水体或水很浅,无水体被扰动或被扰动的水体量很小,也不会引发涌浪和海啸。

    破坏性海啸需要有大的水体被扰动。要能扰动大的水体,扰动区须有大的水深、大的垂直快速位移量和足够大的位移区面积(大的变形区)。自然大的位移量和大的变形区也是引发大地震的条件,因此,破坏性海啸往往形成于深水的倾滑或垂直断层区,并常伴有大的地震。根据已发生的海啸资料,破坏性海啸,其涌浪发生区海水深度一般大于200m,灾难性海啸的涌浪形成区海水深度一般大于1000m。伴有地震发生的破坏性海啸,地震震级一般大于里氏6.5级;伴生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的,则可能出现灾难性海啸。

     

海啸形成
产生条件
成灾条件
成因
海啸类型
按形成原因分类
按发生地理位置分类
海啸与风暴潮的区别
海啸等级
大小等级表
信度等级表
烈度等级表
海啸特点
海啸能量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板块构造
地震与海啸
结论
海啸传播
逃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