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常识
烈度等级表海啸烈度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科学家西贝格(A.Sieberg)提出,并在1962年由尼古拉斯•安布拉塞斯(Nicholas N. Ambraseys)继承并发扬,提出了一个6级海啸烈度表,描述如下: (1)非常轻微。海啸波非常微弱以致于肉眼无法觉察到,只能依靠潮位仪监测到; (2)轻微。通常只有在较平坦的海滨地区,只有那些长期居住在海边或长期从事海上作业的人才能察觉到海啸波; (3)较强烈。一般人都能察觉到海啸波的存在,小型船只被冲上海岸,岸边房屋轻微破坏,海水倒灌入河流; (4)强烈。沿岸护堤破坏严重,岸边房屋严重受损,大型帆船或小型渔船被冲上海岸或冲向外海,沿岸漂浮大量残垣碎片; (5)非常强烈。部分房屋及沿岸挡水墙坍塌毁坏,耕田冲毁,海滨凌乱不堪、杂乱无章,到处是海洋漂浮物和动植物尸体,所有船只都被冲上海岸或冲向外海,河流入海口出现怒潮现象,港口工程严重破坏,人员有伤亡; (6)灾难性的。海水侵入内陆,远离岸边的人工建筑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大型船只严重毁坏,树木连根拔起,众多人员伤亡。 2001年希腊的杰拉西莫斯•帕帕多普洛斯(Gerassimos A. Papadopoulos)和日本的今村文彦(Fumihiko Imamura)借鉴修正的麦加利地震烈度表(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Scale,MMI),利用海啸所造成破坏的宏观描述,将海啸烈度也划分为12个等级,充分考虑了海啸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划分指标主要有三类:a)人的感觉;b)物体反应(例如船只的活动);c)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具体描述如下: I.无感 a)即便在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下,无人有感觉 b)对物体没有任何影响 c)建筑物没有任何破坏 II.几乎无感 a)极少数小船上的人能感觉到;海岸上的人毫无察觉 b)对物体没有任何影响 c)建筑物没有任何破坏 III.弱感 a)大部分小船上的人能感觉到;极少数岸上的人能察觉到 b)对物体没有任何影响 c)建筑物没有任何破坏 IV.中感 a)所有小船上的人能感觉到,极少数大船上的人也能感觉到;岸上大部分人能察觉到 b)少数小船小幅冲上海岸 c)建筑物没有任何破坏 V.强感 a)所有大船上的人都能感觉到;所有岸上的人也都能察觉到,少数人会感到害怕并奔向高地 b)大量小船被冲上海岸,有些相互冲撞或翻转;部分沙滩经冲刷留下层状痕迹;涌浪侵淹耕地 c)涌浪侵淹近海建筑的户外设施(如花园等) VI.轻微破坏 a)许多人感到恐惧而奔向高地 b)大部分小船猛烈冲上海岸,相互冲撞或翻转 c)涌浪侵淹并破坏部分木结构 VII.中等破坏 a)大部分人感到恐惧而奔向高地 b)大量小船毁坏,部分大船剧烈摇晃;各种物体翻转、漂流;沙滩呈层状并且卵石堆积;部分水产养殖筏被冲走 c)大量木结构遭受破坏,部分已坍塌或被冲走;涌浪侵淹部分砌体建筑物并造成1级破坏 VIII.严重破坏 a)所有人逃向高地,有些却被冲走 b)大部分小船毁坏,许多被冲走,部分大船冲向海岸或相互撞击;海滨杂乱无章,漂浮着各类物体;海啸防护林受轻微破坏;大量水产养殖筏被冲走,部分毁坏 c)大部分木结构被冲走或坍塌;部分砌体建筑物遭受2级破坏;大部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遭破坏,部分遭受1级破坏及涌浪浸淹 IX.毁坏 a)许多人被冲走 b)大部分小船毁坏或被冲走,大量大船猛烈冲上海岸,部分毁坏;海滨极其杂乱;局部底层塌陷;海啸防护林部分毁坏;大部分水产养殖筏被冲走,大量毁坏 c)大量砌体建筑物遭受3级破坏;部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遭受2级破坏 X.严重毁坏 a)引起社会恐慌,沿岸大部分人被冲走 b)大部分大船猛烈冲上海岸,大量毁坏或撞塌沿岸建筑物;海底小石块向内陆移动;汽车翻转、漂流;油气泄露、引起火灾;地层严重塌陷 c)大量砌体建筑物遭受4级破坏;部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遭受3级破坏;海堤坍塌 XI.毁灭 b)生命线中断;火灾严重;退潮海水使汽车及其它物体漂流向大海;海底大石块向内陆移动 c)大量砌体建筑物遭受5级破坏;部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遭受4级破坏,许多遭受3级破坏 XII.完全毁灭 c)所有砌体建筑物坍塌;大部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遭受至少3级破坏 海啸烈度表中所涉及的砌体建筑物和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所遭受的破坏程度,采用了《EMS 98》(欧洲98版本地震烈度表)所规定的建筑物地震破坏等级。 >>《EMS 98》 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于划分地震烈度时,地震动加速度或速度只是参考指标,是不被采用的,因为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与地震动参数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目前,海啸烈度的划分也不采用任何物理指标,包括海啸波高值。原因类似,某一地区海啸波高值很大,却非人类居住区,理所当然造成的危害就比较小,相对应的烈度就比较低;相反,某一地区海啸波高值相对较小,却人口密集,沿岸防护较差,造成的危害也就相对较大,相对应的烈度也就较高。所以,海啸波高值在划分海啸烈度是也仅作为参考而已,相互间关系见下表。 |
|
产生条件 | |
成灾条件 | |
成因 | |
按形成原因分类 | |
按发生地理位置分类 | |
海啸与风暴潮的区别 | |
大小等级表 | |
信度等级表 | |
烈度等级表 | |
板块构造 | |
地震与海啸 | |
结论 | |